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工学硕士 潘成林
《乡土中国》写于一九四七年,距今已七十余年,它是一本社会学名著,包含的内容远远超越了社会学。这本书是作者对本民族文化社会学层面上的重新审视。他解释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与西方社会的比较凸显乡土社会的特点,进一步论证乡土社会的文化是由乡土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的,是由乡土社会的整个历史地理环境决定的。
但是,本书同样存在时代的局限性。目前,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已成为社会发展主流趋势,而《乡村中国》提出的一些观点大都趋于历史性和文学性。
结合时代发展潮流与现状,我觉得现阶段的农村更应具有吸纳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与颠覆传统文化束缚的勇气。
首先,文字下乡不仅是农民了解城市的基础工具,更是提升自我修养,传播文明的有效途径。农民的市民化不仅仅是户籍的变化,更体现在国民素质的提高与思想的先进性。
其次,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纠纷,“礼治”只是我们的理想国,国民素养参差不齐,“法治”势之所趋。因此,我们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社会建设中出现的矛盾纠纷,防患于未然。
最后,农村的差序格局限制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当今社会是团队合作的社会,是世界各族人民互通协作的社会,我们不能偏安一隅,要敢于走出去,勇于引进来;我们要开拓视野,着眼世界,不仅限于城乡一体规划,更要有“中国梦”、“地球村”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