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2012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部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各地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创新机制、建立制度、健全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洛南县新型职业农民增收情况、收集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诉求、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提供政策建议,洛南调查队按照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工作部署,采取与洛南县农业农村局、洛南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洛南县烟草公司人员座谈,以及抽取高、中、初级新型职业农民30人进行问卷访谈的方式,对新型职业农民增收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一、洛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总体情况
(一)洛南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总体情况
2014年至2018年12月,洛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并认定发证1130人,其中:初级1108人,中级18人,高级4人。洛南县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逐年制定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强化措施,认真落实,培训认定工作有序开展,新增认定发证人数逐年增长。
(二)洛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特点及成效
本次调研从洛南县已取得证书并持续经营的在册新型职业农民中抽选了30人进行问卷访谈。其中:受访者从事种植业20人,占问卷总数67%,分别为烤烟5人,大棚蔬菜5人、食用菌5人,药材5人;从事养殖业7人,占23%,分别为蛋鸡养殖5人,中蜂养殖2人;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3人,均为高级职业农民,占问卷总量10%,分别为豆腐干加工1人,金银花种植加工1人,油用牡丹种植加工1人。
1.优选学员,科学设置培训科目,选优教师,并抓好教育培训环节。一是严格按照省市方案,采取确定重点区域,由村级行政机构推荐,由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洛南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洛南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培训机构干部亲自下乡摸底,资格审查,逐人见面填写培训申请的方式,选精选强学员,严格申报程序。二是围绕专业和基本素质要求设置专业课程:烤烟品种及育苗,栽植与管理,烤烟烘烤,烟叶分级,病虫害防治、设施蔬菜、中药材种植、中锋养殖等。同时还结合洛南县委、县政府发展全域旅游决策和农业旅游深度融合战略,开设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职业农民阳光心态、合作社建设与管理等。三是立足省、市、县农业科研院所,选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高级职称教师。主要老师有西农大王秀娟、舒志明、刘建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任建存,商洛市核桃研究所副所长张治有、正高工程师王根宪,商洛市动物疫控中心主任、研究员张榜,商洛市农检站董自庭,商洛市农科所刘康毅,洛南县党校牛亚洲,洛南县烟草局专业技术人员姜亚力、省养兔协会专家以及洛南部分合作社、农业企业领军人员。 四是紧紧围绕洛南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确定目标任务,制定教学计划。坚持开班申请制度和三堂课制度,洛南县农业农村局培育办及时指导培训机构,组织指导老师根据培训进展情况到实训基地或者职业农民产业实地开展实训指导。各培训机构深入全县各地和职业农民生产基地,开展送学送技术送服务到家,面对面答疑解惑,现场示范讲解,为学员增产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2.培训频次多,培训效果好。参加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培训次数超过3次的有24人,占样本80%;1-2次6人,占20%。认为对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27人,占90%;认为培训帮助充分掌握了农业科学技术知识27人占90%。“多培训是好事情,培训能够让我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接触不同种植养殖行业的职业农民还能够增加人脉,学习先进创业经验,同时也能够自我宣传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神农峪五味蜜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刘根生如是说。
3.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巾帼女能人占据一席之地。问卷显示50岁及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共24人,占比8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2人,占样本40%。随机调查的30人样本中男性22人占73%,女性8人占27%。和传统农民也就是小农户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正在优化,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大多数具有一定文化与科技知识,具备从事现代农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
4.新型职业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具备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受访者30人都为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4人兼职农业社会服务工作。其中:种养大户22人占73%;家庭农场2人占7%;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6人占20%。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已经从小农户的层级脱颖而出,高度依赖社会分工。石门镇石门街的蛋鸡养殖户苗霞告诉我们:“我的养鸡场现在不用亲力亲为,喂料喂水刮粪机械化一键操作,疾病防控有专业的防疫队,收蛋清洁工作有雇佣的工作人员,自己带头成立的惠源养鸡专业合作社还会给社员以及周边养殖场宣传蛋鸡疾病防控知识及提供鸡蛋销售讯息,我还是县人大代表呢”。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的自豪感洋溢在这位创业能人脸上。
5.新型职业农民收入增长显著,均高于普通农民。一是此次调查的30户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98元,除了食用菌种植户因种植规模小人均收入5800较低外,其他设施蔬菜种植户人均收入11300元,烤烟种植户人均收入23600元,药材种植户人均收入14200元,蛋鸡养殖户人均收入90000元,农产品加工户人均收入85000元,各行业均远高于2018年洛南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780元。二是受访者30人中预期2019年家庭总收入增加的有20人,维持现状的4人,下降的为5人,总体来看80%的受访者对增收自信不疑,都预计2019年家庭总收入会稳步增加。同样反映出了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二、洛南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体效果较好,但依然有提高空间。
1.不同经营规模需求不同,统一的课程不能够完全满足学员需求,后续技术培训跟不上,新技术难以及时掌握,课程设置及培训效果还有提高空间。本次访问户有6人反映培训时间与农忙时间冲突,顾及不暇,影响培训效果,3人认为培训注重理论,但与实际结合不紧密,1人认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原因分别为:四皓街办柴峪村烤烟种植户魏雪峰认为从事烤烟近十年,培训课程为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自己都懂,对自己帮助不大;永丰镇东湖村蛋鸡养殖户屈安良向我们说明“我自己养殖规模小、鸡场机械化程度低,培训课程多为机械化养殖生产,虽然开阔了眼界,但对我实际生产指导帮助不大。”但也有不同看法,另一户蛋鸡养殖户石门镇刘家村中级职业农民杨雪莉认为:“自己有十年以上的养殖经验,并且机械化程度高,自己的丰源养鸡场被陕西省畜牧兽医局评为蛋鸡标准化示范场,还被商洛市农业局评为商洛市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就可以为广大学员提供实地观摩教材及辐射带动村民就业创业,也可以扩大企业影响力。”
2.亟需农业培训内容按种植、养殖类别分各有不同。目前最需要的农业技术培训方面,排前四位的分别为:疾病防控技术14人占47%,农产品营销技术13人占43%,良种培育技术9人占30%,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7人占23%。从问卷可以看出种植业需要接受培训占比最高的两项为良种培育技术和疾病防控技术,养殖业最需要接受的培训为农产品营销技术和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
(二)自然灾害应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产品易受自然灾害及病虫害影响产量,易受市场短期供求影响价格。调查样本中2018年家庭总收入较2017年总收入增加的有20人,占66%;下降9人,占30%;不变1人,占4%。下降原因主要是由于2018年气候变化、技术不成熟等引起的食用菌棒的烂棒、坏棒率高,烟叶因病虫害受灾,受霜冻影响五味子绝收,蜜蜂患中囊病等病害大批死亡。也有2017年受市场饱和、产能过剩、禽流感等多种因素影响,鸡蛋价格持续下跌至10年来历史最低,收购价最低时一度维持在1.6元到2元每斤,价格跌破成本2.2到2.6元每斤。2018年鸡蛋价格稳定,收购价在3.2到4.6之间,基本能够弥补2017年损失。
食用菌养殖5人都反映,菌棒在生长中存在一定比例坏死率,其中1户受访者2018年菌棒坏死率近40%,与自己养殖技术、病害、菌种质量都有关系。烤烟种植5人中4人2018年烤烟大面积受角斑病、赤星病等病灾,收入较上年下降。五味子种植1户2018年受霜冻影响,五味子绝收,导致收入下降。中蜂养殖2人在2017年受中囊病等蜂病影响,存活蜂箱数大面积减少。
(三)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职业农民持续增收制约因素分行业各有不同。
目前制约收入持续增加的因素,选项排前四的为:生产经营规模不够大16人,占53%;缺乏发展资金15人,占50%;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10人,占33%;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足8人,占26%。
蛋鸡养殖5人中3人在2017年受鸡蛋价格持续低迷影响,严重亏损,损失最严重的1名受访者亏损近40万元;苦参籽2018年市场不景气,6-8元/斤,跌幅近25%,5户调查户2018年药材种植收入较2017年下降。
2018年设施蔬菜种植户受访者5人都存在想扩大规模但本村无适宜土地,跨村跨区域协商租地困难,现有的生产种植规模不够大;食用菌种植户主要认为缺乏发展资金以及生产经营规模不够大;烤烟种植户主要认为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足;药材种植户主要认为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蛋鸡养殖户主要认为缺乏发展资金和养殖区域无法扩展;农产品加工户主要认为缺乏发展资金、缺乏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以及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
(四)环保禁养限养政策对养殖业影响大。
蛋鸡饲养受访者2人在景村镇辖区,为禁养区,已接到关停禁令,今年观望中饲养少量肉鸡。对于环保政策表示理解,但从事蛋鸡养殖近十年,无其它技能,转业困难,希望地方政府能够与上级环保部门沟通,就近规划养殖区,对养殖场关停迁建给予后续政策扶持,或能够给予转业的技术、资金、就业信息方面的支持。
(五)资金投入见效延迟,特色产业起步缓慢。
初级新型职业农民1108人,产业分布为:烟草663人占60%,鸡蜂兔等养殖146人占13%,食用菌124人占11%,苦参种植79人占7%,设施蔬菜、核桃等其它种植业96人占9%。烟草种植受收购计划限制已无发展空间,其它种植、养殖业产业程度化低,市场竞争力弱。五味子种植大户刘根生极力推动五味子种植,目前五味子干果140元/公斤,近三年价格平稳,每亩毛收入最低4000元,种植后第4年开始挂果,第5-20年为挂果丰产期,市场前景广阔,但存在前期3年投资大,见效慢、易受霜冻影响产量等缺点,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依然带动发展种植户少。陕西雨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理事长杨刚平在石门等镇推广油用牡丹种植,每亩地毛收入3000余元,订单种植收购有保障,但前期需农户投资2年,第3年开始产籽才有收益,故而带动发展种植户少。特色产业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亟需相关部门请专家论证、市场考验、政府扶持。
(六)缺乏农业、农民产业发展困难沟通渠道。
大棚蔬菜种植户反映受河道采砂水位下降影响,灌溉井水量不够生产使用,问题多次向村上反映,但因无相关项目一直未解决;金银花加工受访者希望政府给其金银花种植基地配套灌溉、路、电等基础设施。
(七)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后续扶持政策不足。
受访者享受过贷款财政贴息补贴仅2人,占总体样本的7%,其他人反映均未享受过针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
没有享受的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大,政策知晓率低。回答不知晓相关政策的有18人,占60%;回答没有积极争取相关政策的13人,占43%;回答自身条件不够的8人,占27%;认为政策落实不到位的6人,占20%;认为政策申请手续繁琐、程序复杂的3人,占比10%。
最需要的政策扶持选择“优先享受政府已出台的土地流转、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的有12人,占比40%;选择“优先给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的有9人,占比30%;选择“降低贷款利率等方面的金融扶持”的有5人,占比17%。还有蛋鸡养殖户有希望政府给予统一规划协调养殖区域的需求。有50%共15人都反映缺乏发展资金,扩大再生产投入筹资难度大。
三、推进洛南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培训效果评估制度,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课程设置更加精准,因需施教,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反馈,根据反馈意见不断改进;针对最需要的疾病防控技术、农产品营销技术、良种培育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等方面,增设新课程,提高新课程在专业课中所占比重;积极沟通,提早下达培育任务,避免留给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过紧;根据不同产业繁忙的阶段性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化解工学矛盾,为学员提供便利。
(二)进一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
完善霜冻等自然灾害提前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防及补救措施;规范种苗繁育市场,完善抽检制度,进一步提高种苗质量;进一步加大与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联系,引进抗病虫害强的品种;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种植养殖户应对病虫害防治、疫情防控的能力。
(三)探索农业面积、存栏等供需信息监测机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于种植面积大、存栏过高的农业信息进行预警反馈,引导农业生产与需求相匹配,支持职业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合理发展。
(四)完善与禁限养政策衔接的产业转型扶持政策。
积极与上级环保部门沟通,规划养殖区,对有养殖意愿及能力的养殖户协助迁建手续,对被关停养殖户给予产业转型的技术及新产业发展资金扶持。
(五)加强与农科研单位的沟通协调,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成果,培育本地特色产业。
(六)建立健全农业、农民产业发展沟通机制。
建立持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困难反馈渠道,定期召开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明确承办部门及办结时限,并定期通报督查落实效果,捆绑项目,整合资金,解决发展难题,切实为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七)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后续扶持政策。
将各类惠农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补贴等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持证者倾斜。完善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产业扶持政策,探索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发展补贴,不定期进行继续教育,两至三年考核一次,对考核合格、完成继续教育并继续从事涉农生产的持证职业农民按月发放生产发展补贴(类似工资发放形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含金量、关注度,因势利导,推动产业发展。构建土地流转网络平台,畅通土地供需信息,切实落实土地流转政策,为跨区域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供便利。希望相关部门对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一步做好调研,出台针对不同层级的职业农民具体的优惠政策,促进职业农民创业增收工作向纵深发展。(国家统计局洛南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