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号称“陕西东南门户”。全县辖16个镇(办),243个村(居)委会,人口46.1万人,国土面积2830平方公里,耕地67.6万亩。有林地面积28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3%,活栎木总蓄积量597.4万立方。境内气候宜人,平均海拔800至1200米,年平均气温11.1℃,夏季平均气温21.8℃,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质为三类水体。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于食用菌生长。止2015年底,全县共发展代料栽培1210万袋,其中香菇980万袋,平菇135万袋,木耳5万袋,产量10053吨,产值1.12亿元。食用菌成为我县又一个产值过亿元的农业产业。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的食用菌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历经波折,在困难中前进,现已进入稳定发展新阶段。
1、发展已初具规模。截止2015年底,全县已形成了以高耀、石门、三要、灵口、城关、景村、古城等镇为基地,从事食用菌产业有2500户,从业人员达7000人,发展袋料食用菌栽培1210万袋,实现菌类总产10053吨,产值1.12亿元,已成为我县继五大“洛”字牌农业产业之后又一过亿元的农业产业。
2、品种以香菇平菇为主。我县多年来主要以代料香菇和平菇为主。香菇品种以向阳2号、9608为主,占产量的70%,平菇以黑灰265、德丰5号为主,占产量28%。
3、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较快。全县目前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25个,家庭农场17家,生产大户109户;建设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农业园区8个,建成“百万袋模式”专业化菌包生产线2条;培育省级食用菌示范镇1个,培育食用菌示范专业合作社5家。基本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为龙头、园区化承载、示范镇引领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
4、生产条件极大改善。由原来的土灶灭菌改为蒸汽灭菌,由传统生产改为菌包生产线,由原来的自然风干改为烤箱烘干,修建冷库4座,建成菌包生产线2套。
5、销售渠道实现多元化。示范园区产品与西安、渭南、洛南等超市对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签订供货合同销售,其他生产大户通过合作社组织销售。
二、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
1、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洛南地处秦岭腹地,山青水秀,树木丛郁,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适中,气候温和,是南北气候过渡带,林木资源丰富,适宜生产高质量的食用菌产品。我县特有的温度、风、水分、森林覆盖率及洁净的空气,为优质食用菌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
2、发展机遇千载难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时,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并围绕“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目标,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南菇北移”是我国食用菌发展趋势,陕南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洛南气候适宜,生态环境良好,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产品竞争力强,发展食用菌产业是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3、产业定位明晰准确。市政府提出,打造“山地农产在商洛”品牌,县政府把香菇和木耳列入洛南发展特色农产品“八大件”成为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县的重要抓手。更可贵的是,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还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的“五不争”特点,这种“与世无争”的特点使其当仁不让地成为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农业朝阳产业。以一个667平方米的标准大棚栽培平菇为例,可消化农业废弃物棉籽壳15--20吨,产鲜菇15--20吨,相当于4.5亩耕地生产的粮食。
4、群众基础好种植效益高。经过近30年栽培发展,我县形成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职业菇农,培养了一支从事食用菌技术推广的人才队伍,较为熟练掌握了多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群众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据调查,食用菌投入产出比大都在1:3以上,户栽5000袋,以鲜菇销售,产值和纯收入分别在5万元、3.5万元左右;以干菇销售,产值和纯收入分别在4万元、2万元左右。以平菇为例:经监测单袋产鲜菇2公斤以上,产值12元,纯收入8元。单位面积效益与大棚蔬菜相比,是其4倍以上;与大田作物相比是其30倍以上;与养殖业相比栽培一袋香菇的纯收入相当于一只肉鸡的纯收入,栽培200袋香菇纯收入相当于一头肉猪的纯收入,效益显著。
5、营养价值高市场潜力大。自古以来,菌类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被誉为“山珍”,与海味一样都是席上珍品。它营养丰富,滋味鲜美,具有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更是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最科学的饮食营养搭配=(一荤)+(一素)+(一菇)。人常说吃“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一条腿的,一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这一条腿的便是食用菌了。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重视,食用菌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目前已开发出了食用菌系列强化食品、化妆品、辅助疗品、药品保健食品,药品、休闲食品、酒调味品、饮料等。而且随着科技进步食用菌产业链在不断延伸,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6、原料来源广泛方便。食用菌袋料生产可充分利用木场的枝材、木材加工厂的边材和碎屑等做原料,有效提高木材利用率。还可以利用农林废弃物,如麦草、玉米杆、玉米芯、豆杆、桑枝、果树枝等。我县这些“资源”丰富,取材方便,供应充足,而且可以变废为宝。是围绕“精准扶贫”,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的生动实践。
三、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的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显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
1、管理人员不足。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管理机制,2013年5月前,食用菌技术指导站编制17人,承担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2013年5月后,农牧综合机构改革,成立特色产业发展中心,承担承担全县一村一品、食用菌、果业、花卉、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工作。编制仅6人,实有4人,管理人员严重不足,镇办食用菌专业人才缺乏。
2、栽培品种单一。虽然我县食用菌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但生产品种还仅仅限于香菇、平菇、木耳等品种上,经济价值较高的金针菇、双孢菇、杏鲍菇、猴头菇等品种栽培较少或处于空白。同时,由于品种的单一化和生产工艺的落后导致生产原料离不开栎类树木和其他杂木,因而造成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对立,制约了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3、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虽然食用菌生产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是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数量还太少,主要表现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规模小、标准低,大都为粗放经营。
4、资金投入少。食用菌产业政府项目少、投入少,群众自筹资金困难,生产规模难以做大做强。政府也没有明确出台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基本处于自由发展的无序状态。同时产业龙头缺乏,都是以原始产品直接流入市场,未进行深加工和包装,产业链条短,产品增值难。
5、菌种、物资供应杂乱无章。机构改制前由洛南县菌种厂为全县菌农提供优质高产的菌种,由食用菌技术指导站为菌农提供食用菌生产配套物资;目前全县菌农发展食用菌所需菌种及配套物资来源错乱复杂,很难保证菌农利益。
6、原料来源紧张,生产成本较高。生产袋料的主要原料木榍由于林业资源限制,一些农户只能从外地高价收购苹果枝条,造成成本增加。
四、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对于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强做大县域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县农业机构改革后,成立洛南县特色产业发展中心,挂靠县烤烟生产办公室,承担全县一村一品、食用菌、果业、花卉、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工作。特产中心编制6人,专业人才缺乏,急需增加编制,配备专业人才,以适应食用菌产业加速发展对技术服务的迫切需求。
2、强化政策扶持,坚持循环发展。为推进我县食用菌产业稳步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议县政府制定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扶持我县生产、加工、储藏、销售食用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大户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另外,产业发展需要农业、林业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农林废弃物和陕西省未来十年有400万亩乔化老果园更新改造的时机,引导形成“种养业副产品—食用菌—有机肥(饲料)—种养业”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使“作物生产+动物生产”二维传统农业经济加快向“作物生产+动物生产+食用菌生产”的三维现代生态农业经济转变,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步伐。
3、推广“百万袋”生产模式。以村为单元,依托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一条专业化菌包生产线,采取“工厂化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的方式组织生产,实行“七统一分”(合作社或企业统一原料采购、统一优良菌种、统一菌包制作、统一接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回收、农户分散出菇管理)模式。带动100户农户,每户种植不少于10000袋,实现产值1000万元,户均纯收入4-6万元。这种半工厂化模式可以实现强优(合作社)与农户的优势互补,适应现阶段我县生产力发展水平,发挥生产、质量、经济、实用、分工五大优势,分工协作,相得益彰。
4、建设专业化菌种生产厂家,进行试验示范,实现多元发展。在我县建设专业化生产厂家,引进新品种,承担起为我县菌农生产提供优质、高产的菌种。进行试验示范引导菇农实现多元发展。一是引导以主栽香菇、平菇、木耳等食用菌品种向发展白灵菇、杏鲍菇、草菇、金针菇、鸡腿菇与香菇、平菇、木耳并重转变,增加花色品种,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二是积极发展猪苓、伏苓、天麻等药用菌。
5、加快人才培养,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农技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建立食用菌产业服务体系,成立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专家团,专题研究和解决生产中难题。探索在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职教中心举办学制灵活的各类食用菌培训班。在食用菌主产区,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采用集中培训、进棚现场指导、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食用菌“百万袋”循环生产模式技术培训。实行县上为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基地、示范园培训技术骨干,骨干培训菇农,达到快速解决实用人才缺乏问题。
6、发挥产业优势,服务“精准扶贫”。以我县在石门镇七彩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实践来看,发展食用菌产业是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实施“精准扶贫”的好项目。贫困户大多没劳力,缺资金,少技术。县扶贫局或“双包双促”包扶单位与食用菌合作社和贫困户达成协议,由单位扶持为贫困户建棚并从合作社以成本价购买成品代料,由合作社向贫困户提供技术并包销产品,实施“精准扶贫”。可以大量复制“百万袋”生产模式,扩大已建成的食用菌园区,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更好地促进“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实施。
7、完善产业链,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搭建食用菌生产资料、设备、产品交易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包装策划项目,建立食用菌工业园区,广泛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开发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各类强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利用残次菇下脚料加工休闲食品、调料品、汤包,利用出菇后的残渣制作饲料、有机肥等,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建设专业市场,发展电商销售平台。努力打造洛南食用菌品牌,提升洛南食用菌影响力,为富民强县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