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科学发展观,打造县域品牌。
洛南县从1989年推广种植烤烟以来,已有25年的种植烤烟历史,全县烤烟适生面积达35万亩,是陕南地区优质烤烟适生区。2015年全县种植烤烟10.5万亩,预计收购商品烟叶24万担,实现产值3亿,税收6600万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烤烟产业已成为洛南县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来,全县种植面积是10.5万亩,烤烟的适生面积是35万亩,还有很大差距,那是不是应该继续加大力气推广品牌,全部种上呢?我本来也准备选取洛烟来说,但是我就着推广这个品牌的方向思考下去总觉得很别扭,然后经过我初步了解,查阅资料,结合个人思考,我觉得现阶段花大力气打造洛烟品牌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交流,我谈一下思考的过程,
1、首先从对烟草行业特性认知方面来说。我国采用烟草专卖制度,烟叶生产、购销、烟叶加工与卷烟制造和卷烟批发由国家垄断经营。国家设立烟草专卖局对烟草行业统一管理,统一管理内容就有烟叶种植、收购与调拨计划管理,也就是说,烟草种植收购等必须按计划进行。另外各地烟草公司控制烟叶的销售,采用的是“农户+烟草公司+卷烟制造商”模式,这样的采购模式的计划性、单一性决定了该行业的不充分竞争性,烟草行业竞争主要集中在生产企业阶段,原材料市场化竞争程度有限。
第二,从烟草行业的地域性上来说。一个是烟草消费的地域性特征明显。如在上海,上烟生产的“红双喜”,“牡丹”分别占据当地销量的第一、二名;在福州,福建龙岩卷烟厂生产的“七匹狼”和“乘风”占居当地销量第一和第四位。在山东,本地烟企颐中集团和将军烟草集团的“大鸡”和“将军”品牌则成为当地首选。陕西则为好猫和芙蓉王,烟叶生产所供给企业的市场局限性决定了烟叶生产的有限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烟草消费的地域性根本原因还在于国家对于烟草原材料流通的限制,烟草专卖法规定,各个省市烟草专卖局不准跨地域收购,如果供给有所变化是由国家统一调拨分配,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烟草供给的地域性,影响了烟草原材料的流通。还有一个原因是烟草行业高利高税的特性所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卷烟进入本地市场严加封锁,这种做法不可避免的也影响了烟草生产的效益。
第三,控烟是目前的大势。我了解到现今的烟草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国家已经在执行压库计划,我国是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缔约方。自2006该《公约》对我国生效以来,为了较好地履行好责任和义务,我国烟草控制工作一直在大力推进。控烟工作不仅包含公共场所禁烟、烟草危害宣传等,还包括明确的以税收甚至计划方式控制烟草的产量以及严厉打击私自买卖等方面。在根据《公约》而制定的《中国烟草控制规划书》中有这样的话“加强卷烟和烟叶生产总量控制。要合理确定烟叶和卷烟生产计划指标,严格按照计划组织烟叶收购和卷烟生产,严肃查处违反计划管理的生产经营行为。”……“严格控制新增投资,减少卷烟企业和品牌数量,防止盲目生产和过度竞争。……烟叶种植和卷烟生产严格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禁止超计划生产。句号”再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想如果一味扩大种植面积,花大力气推广品牌可能性价比不高,会得不偿失。
另外,考虑到目前我国80%以上的烟叶生产和50%以上的卷烟生产均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这个规划书中也提到“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烟草行业依赖度很高,实现烟草转产和发展烟草替代种植,而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可见国家层面对于烟叶的种植生产已经不是处在一个鼓励的阶段了,相反对于对烟草有一定依赖度的我们县来讲,可能适度种植烟草并且去挖掘县域其他资源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
如果说这个规划不能够具体的看清楚这个问题,以下一组数字可能会有所帮助,这是我从陕西省烟草局网站上看到的,从2011年至2014年全省的计划收购量由115万担降到98万担,种植面积也由47万亩减少到36万亩,也就是说现在的烟叶生产控制真的是已经落到了实处,烟草行业卷烟品牌的年均压缩率也达到15%左右。
其实,国家的控烟计划也好,市场供给呈现的这个表象也好,根本原因还在于烟草本身特点。烟草的有害性,是其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特点,也决定了其产购销与一般产品的不同,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超过100万,吸烟产生的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也就是说这个产业的发展其实是以严重内耗为代价的,这不禁与目前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生态建设的理念是违背,也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建设总原则相左,长远看,烟草属于夕阳产业,吸烟的人群只会越来越少。
说了这么多,说的过于悲观。
我们洛南“云蒙山”烟叶在全省乃至全国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实品牌已经树立了,目前已建成了四个基地,种植农户也成立了12个专业合作社,这都要归功于过去二十几年县里对洛烟种植的大力推广,所以说,如果在头些年,树立洛烟品牌就非常之有必要,因为正是争取计划配额,争取洛烟立足之地的大好时机。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可能配额计划都有所饱和,再结合以上所谈到的几方面情况,现阶段再花大力气继续做大品牌,可能是一件不讨巧的事情。
换个角度来说,除非可以实现两个突破,才有必要进一步推广品牌,一个是建烟厂或者争取大厂的分厂、或者贴牌生产的方式来自己消化烟叶种植,这个受控烟大形势影响,恐怕扩大生产不会被轻易允许,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创新,一定要创新出有特殊因素的烟草原材料,特殊到有“戒烟”因子存在,我一说大家心里可能都在笑,不太现实,但是将来不是不可能,或者往这方面靠一靠,靠科研打造个不一样的烟品,能够争取到绝对的市场话语权,能够对持得住大环境的冲击。否则没有突破就没有继续做大的必要。
这样讲并不是说要限制洛南烤烟发展,相反,鉴于现在的大趋势,洛南烤烟又作为我县洛牌产品是最成规模的项目,目前最需要做的应该是改变策略,居安思危,在保质上下功夫,在品种创新上做文章,坚决不能再在量上求发展。要在已种植面积上要效益,针对目前种植规模,怎么能充分发挥价值争取更多利润可能是思考的一个方向,我这方面了解的少,想到的一个是向半成品靠拢,想办法挤占产业链利润空间,一个是上面提到到的科研创新烤烟品种,不能再盲目进行品牌推广,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不仅作用不大,而且有可能导致农户误解,品贱而伤农,反而损害了洛烟品牌。
洛烟本身的发展要有居安思危意识,全县的经济发展可能也需要有这样的危机意识,就如同“控烟规划”中所说,不要等到对烟草行业过度依赖了,再来寻找可以替代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那洛南的县域品牌怎么可持续发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又做了以下联想。
我想既然是要打造县域品牌,应该是和打造企业品牌有所区别的,而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也不一定非要短时期内做强某个企业,我想如果能提到洛南就能想起什么,或者提到某种事物立马会想起洛南,洛南的县域品牌就树起来了。所以还是要找有影响力的“事物”,而且打造县域品牌不能各个都打造,要有重点有突出,都打造等于没打造。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现象,就是把发展县域经济和招商引资划等号。有的县其实是我老家,借发展亚洲之最的某项目圈地大概方圆有几里地,到现在还是闲置,不管是吸收了国家项目资金还是后来靠圈地卖钱,地方政府财政当下肯定好过了很多,但是这个耗得是县域经济的元气,不是发展县域经济。我并非不赞成招商引资,但这样的招商引资吸引的并非是一县发展所需的正能量。我这里理解的县域品牌并非是某个产品或者某个企业,而是一县之名片,一县之气质,一县之龙骨,就是这个东西有了县域发展就会立起来,这个没有或者有偏差,就有可能吸引负能量。
打造县域品牌要遵从科学发展观,顺应经济新常态。具体的讲就是紧紧结合县域特点,这样才会最省力、最有市场、也最能长久,要盘活县域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创新管理方法,打造出一棵特色产品品牌、旅游品牌、百姓生活品质都可以乘凉的参天大树。
首先,洛南县最有特点的是什么?我想到了秦岭生态圈,洛南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南洛河上游,洛南县是陕西省的重点林区(县)之一,有丰富的天然林资源,可以依托做天然氧气吧,也可以在天然林地里发展土鸡或者野鸡饲养等;我们洛南县有连翘、九节菖蒲、五味子等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甚至还有珍稀中草药品种重楼秦贝等,可以加大保护力度,并开发中草药野生规模化种植、再配合萃取加工尽量多的占有产业链条,扩大经济收益,我们一定要抓住我们县野生中药材的特点,因为古代中医好像比现在管用,原因之一就是以前的药管用,原因就是现在的要多食培育种植比野生的要逊色很多;还有洛南夏季气候凉爽的独特条件,洛河源头湿地、秦岭山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配合道观庙宇建设等等,可以挖掘秦岭怀抱的旅游资源;上面所说的秦岭森林氧气吧、生态养殖、中草药种植等也可以和旅游业结合,打造洛南生态旅游圈。这是个系列产品,属于生态洛南的大品牌,避暑之都也好、中药材之都之都也好、烤烟名县也好都可以依托于所重点打造的生态洛南进行发展,这就是我理解的县域品牌。
其次,洛南最需要的是什么呢?钱固然重要,但最需要的是能够有管理好这些资源的人,是好的管理方法,所以我们要以诚意和敦厚的县域文化来吸引人才、吸引真正可以为洛南长远考虑的良心企业,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树立自己的县域文化,我想这个方面属于慢工出细活,一时半刻恐怕见不到效果,得要在县域管理上舍弃那些急功近利的劳民伤财的项目建设、同时又要解放思想大胆做有利于生态发展的事,可以处处为百姓着想、为子孙后代着想、为一方水土着想,哪怕现阶段只是给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大环境,固本清源,将来再有发展大动作也可以路顺而事达。
具体的操作层面,我才识浅薄,这方面读书不多,不敢乱说,我的发言结束,请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