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洛南音乐小镇看到了国家级非遗保护传统曲目——洛南静板书艺人演奏的动人场面,静板书是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著名的民间曲艺形式。
洛南静板书早在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左右)就在洛南民间盛行,属陕西省洛南地区土生土长的汉族民间曲种。过去,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多是盲艺人求生糊口的手段,说唱以求神、谢土地和为农户红白喜事助兴取乐为主,其书目以传统内容为主,主要是以说唱七字句韵文的传统书目为主,一人可操六种乐器,融弹、敲、打、说、唱于一身,一人顶七人,其唱腔清晰,文文雅雅,故称“静板”。有人评价它,“既饱含西北秦人的粗犷豪放,也不失中原风情的婉转优雅”。
洛南静板书还根据地域、口语之故,自然形成东路、西路、北路三种不同的说唱风格。东路静板书古朴、粗狂。说唱时弦乐运用上中下三个韵律,反复演奏三遍,并根据书目情节发展,时带拖腔,时不带拖腔。西路静板书,唱腔注重音韵宏亮,刚柔相济,普遍带有拖腔,尾音较长。北路静板书,唱腔力求语言轻巧,吐字清晰,注重抒情,不带拖腔。
2011年5月23日,洛南静板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从50年代以来,在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视下,组织民间艺人学习培训,挖掘整理传统书目,编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书目,并且培养了一批男女青年新秀,将这种艺术形式般上舞台,多次参加省、地、县文艺汇演,使这一古老曲种大放异彩。
近年来,洛南静板书这一源远流长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更加异彩绽放、独树一帜,说遍历史大小事的洛南静板书,如今依旧用传统的表演形式,讲述着新时代的好故事,先后亮相上海世博会、走进西安世园会、应邀去韩国演出,在多个艺术节上获奖,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名扬海外。
洛南静板书源远流长,百年不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主要价值:它有强烈的人民性,书目中人物有褒有贬,爱憎分明。它有丰富的知识性,书目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前朝后代,宇宙无物,无不通过艺人的说唱,把历史典故传达给听众。极强的艺术性,书目中故事曲折,人物形象逼真,生活气息浓烈,词汇丰富。很大的教化性,书目中的传说故事,宫廷斗争,邻里关系,矛盾激烈展开,巧妙化解,使听众寓教于乐,受到启迪。它有其他艺术创作的借鉴性。书目中许多故事被改编成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为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有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性,既有西北秦人的豪爽,又有中原丰富的委婉,堪称民间艺术一绝。
洛南静板书主要演出书目有:《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封神榜》、《隋唐演义》、《三国志》、《杨家将》、《拉荆芭》、《小女婿》等300多本回。
传承谱系为:李志清、张志学、李志明、安争耀、李贵存、何振华、何连成、张顺项、席应贤、王彦才、李俊生、陈宝子、白林瑞、孙三友、何家绪、史治法、吴招金、梁金明、白祥云、刘兴佩、张连玉、曲金蝉、张书勤、任银锋、刘金祥、郭凤玉、任六寅、刘扣住、杨春山。(洛南县保安镇文化站 杨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