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流行盛期。为了做好小麦穗期病虫防控工作,最大程度减轻危害损失,确保我县小麦生产安全,特制定此方案。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行政推动、部门协作、联防联控”的防控工作机制和“突出重点,分区治理”的原则,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强化宣传培训指导,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形式,全面提升病虫害综合防控能力,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小程度,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二、防控目标
重点抓好以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穗蚜、吸浆虫等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控,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4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稳定在较低水平。
三、防控技术
小麦穗期是多种病虫的混发期,可全面推广小麦 “一喷三防”技术。针对以防治条锈病、白粉病、麦穗蚜为主的病虫,每亩选用5%己唑醇悬浮剂40ml(或43%的戊唑醇悬浮剂10ml)+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ml(或40%毒死蜱200ml)+99%磷酸二氢钾100g混配,兑水喷雾(背负式电动、静电、手动喷雾器兑水40kg,背负式机动喷雾器药箱容积18升,按1.5亩用药量混配药剂);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雨水偏多,有3天以上连阴雨时,可选用43%的戊唑醇悬浮剂10ml+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ml(或40%毒死蜱200ml)+99%磷酸二氢钾100g混配,兑水喷雾,能有效预防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兼防麦穗蚜、黏虫等。以上小麦“一喷三防”用药配方不仅能有效控制多种病虫发生为害,而且能起到抗倒伏、防早衰、促进小麦灌浆速度,提高产量之目的。
四、保障措施
(一)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
各镇(办)农业综合服务站要坚持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相结合,加大病虫监测调查频次,严密注意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准确发布病虫预报,准确掌握各镇(办)重点应防区域,确保病虫发生底子清、任务明,为指导小麦穗期病虫防控提供可靠依据。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各镇(办)要按照高效便民、不误农时的原则,结合实际,明确重防区域、防治技术、目标任务等内容,制定实施方案,确保防控工作有效推进。
(三)加强舆论宣传。小麦穗期病虫防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镇(办)要积极利用横幅、广播、板报、宣传标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以小麦条锈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控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通过组织观摩、召开现场会、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农民群众示范推广小麦穗期病虫防控技术,充分调动种粮群众的积极性,全方位开展小麦穗期病虫防控工作。
(四)抓好防控示范指导。各镇(办)要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技术、器械和人员优势,开展大面积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业,加大新型植保器械示范推广应用,达到农药减量控害目标。农技人员要深入各村组和田间地头,积极抓办防治示范,发放防控技术明白卡,积极引导群众科学防治、精准施药,以防治示范辐射带动全县防控工作有效开展。
(五)落实防控责任。各镇(办)农业综合服务站一定要切实负起防控工作责任,积极督促、引导、组织群众开展防控工作,努力将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洛南县农技中心 梁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