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南县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域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洛南县抗旱应急预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洛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7月20日
洛南县抗旱应急预案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为最大程度地减少旱灾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县旱灾发生规律及特点,结合我县抗旱能力,制定本预案,以便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在干旱发生时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抗旱措施,实现科学抗灾、减灾,减轻旱灾的影响和损失,争取最大程度地抗旱胜利。
1.2 编制依据
1.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农业旱情旱灾评估标准》等法律法规。
2.依据《旱灾损失与抗旱效益计算方法(试行)》,《报旱制度》、《报旱标准》等。
3.依据《洛南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洛南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以及我县近期、远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规划,有关水利建设、发展的目标及规划等。
1.3 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我县抗旱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2.抗旱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分部门负责。
3.抗旱工作以保证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
4.抗旱工作按照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5.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顺序,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分阶段、分地域,有针对性地采取抗旱措施。
6.坚持防汛抗旱统筹,在防洪保安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利用洪水资源,以法律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7.坚持科学、合理、实用、便于操作的原则。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我县地方总体抗旱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的旱情预防及应急处置工作。
2 基本情况
2.1 自然地理情况
2.1.1地理位置
洛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边陲,商洛市东北部,秦岭东段南麓,南洛河上游,介于东经109°44′10″-110°40′46″,北纬33°52′00″-34°25′58″之间,东临河南省的灵宝、卢氏,南依莽岭与商州、丹凤毗连,西接华县、蓝田,北依秦岭与华阴、潼关相邻。素有陕西“东南门户”之称。东西长85km,南北宽64km,全县总面积2830平方公里。
2.1.2地形地貌
我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似“飞鸽”。华山障其北,莽岭绕其南,伊洛河横贯中部,县西北部的草链岭高程2645.8米,为县域最高点;东南部兰草河出境处高程670米,为县域的最低点,平均海拔1200米,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区。
地貌骨架与地质构造紧密相连,我县地跨华北准地台和秦祁地槽两大构造单元。以商州-铁炉子-我县卢村-灵口一线为界,以北属华北准地台南缘的商渭台缘褶皱带;以南属秦祁地槽东秦岭褶皱系。北部商渭台缘褶皱带出露有震旦亚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巡检路街向斜以北属太华下元隆起,以南为石门下古凹陷。南部东秦岭褶皱系主要以寒武-奥陶系地层为主,褶皱复杂,区域变质较深。莽岭地区有侏罗纪花岗岩分布。兰桥至三要复活断裂带和鹿村至灵口的深断裂带自西向东横穿县境,两条断裂带之间形成了永丰至三要的古中凹陷盆地。从岩石组成看,巡检路街向斜以北主要是片麻岩夹大理岩,混合岩化强烈。燕山运动后有多种金属矿产形成,木龙沟铁矿即赋于该断裂带附近。保安、永丰、城关、景村、灵口北部以石灰岩、浅海相泥页岩、碎屑岩为主,并有红色沙岩。县城至八里桥一带二迭系沙岩中夹有可供开采的煤层。
2.1.3 河流概况
我县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全县河长在1km以上的大小河流1366条。其中:10km2以上的河流75条,50km2以上的河流19条,100km2以上的河流14条,分别是蒿坪河、文峪河、麻坪河、石门河、县河、西沙河、石坡河、周湾河、桑坪河、中沙河、西峪河、龙河、东沙河和南洛河,这些河流均为黄河流域的伊洛河水系。而汇入长江流域部分的较大支流为东河和西河,在四皓镇境内。
按年径流量的大小统计,年产水量在0.5亿m3以上的河流有6条,分别是:石门河(1.09亿m3)、麻坪河(0.56亿m3)、石坡河(2.04亿m3)、桑坪河(0.58亿m3)、东沙河(1.09亿m3)、伊洛河(7.41亿m3)。0.3~0.5亿 m3的有8条,分别是:蒿坪河(0.39亿m3)、文峪河(0.36亿m3)、县河(0.43亿m3)、西沙河(0.34亿m3)、周湾河(0.36亿m3)、西峪河(0.49亿m3)、中沙河(0.48亿m3)、龙河(0.38亿m3)。
2.1.4 气温、降水量及蒸发量
我县位于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又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总的降水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1.1℃,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18℃,年蒸发量在779.5mm。洛南县因受季风的影响,使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依据洛南县1958-2016年的资料统计,历年平均降水量754.8mm,降水量最多的1958年为1244.9mm,最少的1977年为556.7mm。因地形不同,降水量也有差异,总的趋势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山区多于平川。
洛南县自然蒸发量年平均为779.5毫米,冬季蒸发量略大于降雨量,易出现冬干春旱;夏秋季除6月份之外,蒸发量均小于降雨量。7-10月份易造成涝灾。
2.2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2.1 行政区划情况、人口及国内生产总值
洛南县辖16个镇(办),243个村(社区),总人口4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2万人,全县平均人口密度156人/km2,人口地域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盆地,人口密度>300人/km2,低中山区人口密度>100人/km2,中山区人口密度在60人/km2左右。小秦岭及洛河源头人烟稀少,人口密度在300人/km2以下。
2.2.2 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
全县耕地总面积为67.6万亩。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南北的主要粮油作物在这里都可以生长,主要有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杂豆和蔬菜等,初步形成了具有历年特色的畜、烟、果、林、药五大支柱产业。倾力打造现代材料、绿色特产、生态旅游三大基地,着力培育矿产加工、绿色特产、生态旅游、医药化工、造纸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到2017年底全县生产总值13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60元。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54.8毫米,年均降水量为22.5亿立方米,蕴藏量大,全县水力资源藏量为12.337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4.03万千瓦,开发利用潜力大。
2.4 旱灾概况
2.4.1 旱灾概况及发展规律
干旱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由于较长时间内降水偏少,因水分致使气候干燥,土壤失墒严重,对农作物生产和人畜饮水安全造成影响的一种自然现象。根据干旱发生的时间和危害程度,将干旱划分为:春旱(3月—5月)、春夏连旱(4月—6月)、夏旱(6月—8月)、伏旱(7月中旬—8月中旬)、秋旱(9月—11月)、冬旱(12 月—2月)六类。确定干旱的标准以两次透墒雨之间的日数和降水偏少的百分数为指标。透墒雨的标准为:春季≥15.0毫米,夏季≥25.0毫米,秋季≥15.0毫米,冬季≥5.0毫米。两次透墒雨之间,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60%即为干旱,衡量一个地区气候干湿度的指标用干旱指数表示,其物理意义是指多年平均可能蒸发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比值。
根据洛南县气象站1958~2017年资料统计,60年来我县出现大、中、小不同干旱125次,平均一年2.8次,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最严重的是伏旱,60年中出现31次,占总次数的32.7%,其次是春旱和夏旱,春旱占18.9%,夏旱占15.8%。主要成灾年有1959、1963、1968、1972、1973、1974、1975、1976、1978、1986、1992、1995、2005、2006、2007、2013、2014、2017年。
春旱:平均10年7遇,基本呈10年周期性变化。
春夏连旱:基本是每隔1年1次,呈波浪式变化。
伏旱:平均1年1遇,最多1年2遇,几乎年年都有发生,这是对洛南县的秋粮生产威胁很大,是比较突出的农业自然灾害。
秋旱:60年出现14次,占总次数的14.7%,平均2年一次。
冬旱:60年出现20次,占总次数的17.9%,平均2年一遇。
2.4.2旱灾的危害
根据资料分析与我们实际调查,在干旱发生时,兼有大风天气出现,由于干旱所导致土壤水分不能满足农作物需要,造成发育不良或作物枯萎、枯死及播种不能出苗而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因此干旱是危害面积大、区域广的自然灾害。
春旱:高寒区正是春玉米的播种期,一遇到春旱,土壤失水严重,造成播种迟缓、缺苗严重,对生产影响很大;中温区则是间套玉米的出苗期,如遇干旱,造成严重缺苗,影响全年粮食产量;低热区则是小麦的抽穗、扬花期,如遇干旱造成抽穗困难或小花不育而减产。如1961年春旱,全县小麦比1960年减产128万斤;1973年春旱,全县小麦比1972年减产974万斤。
夏旱:夏季降水量多,但因降水变率大,雨量分配不均,往往由于极峰微弱或由于盛夏时期常受副高压控制,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几天不下雨就会出现旱象,尤其是川道旱塬区和浅山区的沙土地更为突出。6月份的干旱主要影响回茬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播种,在中温区正是小麦的灌浆期,这时的干旱则会造成高温迫熟,使小麦籽粒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
伏旱:此时正是玉米抽穗、灌浆的时期,也是其它秋粮作物生育过程中需水最多的时期,如遇干旱,气温增高,空气干燥,造成玉米抽雄困难而形成群众说的“卡脖子”旱,或玉米雄花虽能抽出,但因气温高,形成“晒花”造成授粉不良而减产,严重时则是玉米颗粒无收。
干旱发生时,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特别对山区农村影响明显,旱灾严重时致使许多群众要到几里甚至几十里以外去靠牲畜驮水或用农用车拉水,有的由于喝了不干净的水,还会导致传染病的流行,不仅加重了群众负担,还影响群众生产和生活,影响社会稳定。旱灾使水资源量减少,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4.3 旱灾成因
(1)气候影响。洛南县属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雨有明显的季节性, 6、7、8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52%,春、秋降雨稀少,这是我县频繁发生春旱、秋旱的主要原因。
(2)地形影响。我县是土石山区,坡塬地面积大,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有限降雨不能充分利用,可利用水源较少,这也是我县易形成旱灾的重要原因。
(3)降雨量因素。境内年平均降雨754.8毫米,且分布不均,变化大,7-9月份降雨占全年的50%左右,在作物生长期的4-6月仅占不到全年降雨量的10%,且经常出现秋、冬、春连季干旱。
(4)水利设施的影响。我县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在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工程不配套,浪费水严重,水利用率低下的现象。同时部分水利工程的供水保证率不高,越到干旱时候可供水量越少,这也是加重旱灾的原因之一。
(5)抗旱水源少,蓄水库容相对不足。全县水库、塘坝蓄水能力仅2300万立方米,在降雨的7-9月份又恰逢主汛期,由于大多数水库汛期必须降低水位运行,导致蓄水严重不足,容易发生干旱。
(6)抗旱设施老化失修,抗旱资金不足。我县大多数机电井设施由于缺少维护资金,设备老化失修,完好率和利用率低,加之灌溉费用没有保障,抗旱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2.4.4 主要抗旱减灾措施
(1)提高现有工程的抗旱效益,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抗旱工程建设。
(2)大力发展节水型社会,加大节水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建设和推广节水设施。
(3)发展旱地农业技术,建立农业抗旱耕作、抗旱栽培新体系。
(4)搞好水资源调配,优化配置水资源。
(5)启用以科技为基础的非工程性抗旱技术与措施:人工降雨、打井建坝、拦沟截水等。
2.5 抗旱能力
全县共有小(一)、(二)型水库23座,塘坝157个,渠道211条,抽水站44处,机井2807眼,总蓄水能力达到254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4万亩。
县城供水水源为洛惠渠灌区管理处的李村水库,该库于1979年动工修建,1981年竣工完成,小(一)型水库,总库容256.4万立方米,死库容17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27万立方米,最大坝高19米,坝顶长450米,坝宽5米,属均质土坝。运行四十年来,为梁塬灌溉和城区7万多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6年建成张坪水库,总库容955万立方米,向李村、鼓楼河水源水库调蓄供水,彻底解决了县城及永丰、四皓等镇(办)的人畜饮水工作。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先后建成了梁源水厂、保安、古城、景村、石门、三要等730余处集镇农村供水工程,使16个镇(办)、244个村(社区)、42万人的吃水问题得到解决,饮水条件及水质也得到了很好改善。
3 指挥体系及职责
3.1 指挥体系
洛南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全县范围内的抗旱工作,组成人员如下:
指挥长:景建民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指挥长:蒋晓岚 县人武部副部长
穆社国 县政府办副主任
杨福勇 县水务局局长
成 员: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民政局、县交通局、县文广局、县农业局、县气象局、县卫生局、县水务局、县电力局、县经贸局、县供销联社等单位。
由洛南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
3.2 职责
(1)县政府办:负责为政府领导及时提供抗旱信息,协调组织政府开展抗旱工作。
(2)县发改局:负责抗旱工程建设的资金计划安排。
(3)县水务局:协调抗旱防旱工作,负责水工程调度,统一合理调配抗旱水源,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组织实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抗旱应急工程修复,及时调处水事纠纷。
(4)县公安局:负责维护全县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打击破坏水利工程设施和干扰抗旱工作的违法行为。
(5)县民政局:负责受灾地区的救灾救济工作,及时组织救灾赈灾。
(6)县财政局:负责积极筹措资金,搞好调度,确保划拨的抗旱资金及时到位。
(7)县电力局:负责电力调度,确保各类抗旱机具能满负荷、连续安全运转。
(8)县交通局:保证交通运输畅通,并负责为紧急救灾调集所需车辆。
(9)县供销联社:负责储备充足的抗旱物资,保证抗旱救灾物资的及时供应。
(10)县农业局:负责加强抗旱抢墒播种的技术指导,为农业改种补种提供技术和种苗供应服务,搞好病虫害的防治,统计核定农业旱情。
(11)县气象局:负责全程跟踪天气变化,搞好预测预报,为农业生产服务,编制人工增雨方案,时刻注意捕捉战机,适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
(12)县文广局:负责及时、准确报道干旱灾情及救援工作等信息。
(13)县卫生局:负责全县人畜饮用水源的水质检验,防止因水质问题影响人畜健康的事件发生。
(14)县经贸局:负责工业企业用水协调和保障工作。
(15)其他指挥部成员单位,除负责本系统的抗旱工作外,并按照指挥部安排完成其它抗旱工作。
4 预防及预警
4.1 预防
4.1.1 旱情信息监测及报告
旱情监测由县气象局、农业局负责,及时掌握旱情动态,土壤失墒情况和农作物受旱情况。及时报告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实行月报告制度;旱象露头后,加密观测次数,每周报告一次;发生严重旱情时,每三天报告一次。
4.1.2 预防措施
(1)抗旱设施维修
县水务局、各镇(办)应经常加强抗旱设备的维修养护,
确保抗旱设施正常运行。各镇(办)应于每年春季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渠道清淤,疏通水路,保证抗旱之用。
(2)抗旱水源调度
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调度23座水库和14条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水源,洛惠渠灌区管理处做好灌区内的水源调度任务。
(3)供水调度方案
根据旱情的不同程度,首先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根据旱情严重的程度,限时限量供水。再次实行分区域分批限制工业用水,特别是高耗水企业。
4.2 预警
4.2.1干旱预警
根据《农业旱情旱灾评估标准》制定我县旱情预警等级标准:
(1)不同季节农田测墒深度表:
播前及苗期 |
发育前期 |
发育中期 |
成熟期 |
0~20厘米 |
0~40厘米 |
0~60厘米 |
0~60厘米 |
(2)土壤墒情旱情等级划分表
干旱等级 |
轻度干旱 |
中度干旱 |
严重干旱 |
特大干旱 |
土壤墒情W (%) |
60>W≥55 |
55>W≥45 |
45>W≥40 |
W<40 |
无效降雨日 (天) |
15~25 |
26~40 |
41~60 |
>60 |
4.2.2干旱预警发布
将我县干旱等级划分为四级,并确定相应的干旱预警级别为四级预警。即一级预警(特大干旱)、二级预警(严重干旱)、三级预警(中度干旱)、四级预警(轻度干旱)。
(1)特大干旱为一级预警,预警颜色为红色,由县政府发布预警信息,并以文件方式和电视通告全县。
(2)严重干旱为二级预警,预警颜色为橙色,由县政府发布预警信息,并以文件方式和电视通告全县。
(3)中度干旱为三级预警,预警颜色为黄色,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预警信息,并以文件方式和电视通告全县。
(4)轻度干旱为四级预警,预警颜色为蓝色,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预警信息,并发文通告。
5 应急响应
5.1 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1)按旱灾严重程度和范围,将应急响应行动分为四级。
(2)进入干旱期间,各镇(办)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水情、雨情、旱情、灾情,并实施相关的应急预案。
(3)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并及时报告有关工作情况。
(4)干旱灾害发生后,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向县人民政府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情况。
(5)因干旱灾害而衍生的疾病流行次生灾害时,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全力抢救和处置,并及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5.2 一级预警响应
5.2.1工作会商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接到旱情、墒情报告后报县政府,县政府主持召开抗旱工作会商会议,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参加,分析旱情发展动态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启动抗旱预案,分阶段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应急工作,并发出抗旱救灾紧急通知,要求各行业,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5.2.2工作部署
县政府宣布进入特大抗旱期,下发紧急通知,动员所有单位紧急行动起来,协助灾区进行抗灾救灾工作。并及时派出专家组赴抗旱一线指导抗旱工作,动员旱区紧急抗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密切跟踪旱情、灾情,对旱情灾情及时报送,并做好旱情预测和重点工程调度。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及镇(办)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要每天向县指挥部报送旱情、灾情信息,县指挥部每天发布《旱情通报》,报道旱情及抗旱措施。
5.2.3部门联动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加强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要靠前指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和抗旱工作需要,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抗御特大旱灾的要求,全力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1)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及时了解、掌握、统计旱灾情及发展趋势、抗旱工作情况;向县政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报告旱灾情信息和抗旱救灾情况,提交抗旱决策建议;填报旱情报表,部署指导各级抗旱服务组织投入抗旱。
(2)县气象局发布干旱监测、预报等气象信息。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每日降雨、蒸发、气温、土壤墒情等情况,并分析未来的天气形势和发展趋势,提出抗旱建议,不失时机地开展大规模、大剂量的人工增雨。
(3)农业局负责调查、收集、统计农作物灾情,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旱情及作物的受灾情况。做好抗旱救灾所需化肥、种子、农资的调拨供应工作。指导灾区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组织实施农业救灾措施。
(4)水务部门加强抗旱水源的管理,掌握水利工程蓄水和河道来水情况,优先保证农村人畜饮用水和县城区用水,采取应急限水措施和调水措施。做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科学调水工作,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水资源,千方百计扩大抗旱灌溉面积,并抓好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管护,积极检修抗旱设备,组织实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抗旱应急工程修复。同时加强水政执法工作,及时调处水事纠纷,办理水事案件。
(5)县财政局及时下拨紧急抗旱救灾经费,并指导、督促受灾地区做好抗旱救灾资金的使用、发放工作。县级有关部门要全力筹措资金支援灾区。
(6)县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检查核实灾情,及时筹措救灾物资,发放救灾款,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7)县卫生局及时检查、监测灾区饮用水源,指导群众做好水质消毒,保证饮用水安全,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8)新闻宣传部门按照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宣传工具,加强灾情报道和抗旱救灾的宣传工作。
(9)县供销等部门做好抗旱救灾物资供应工作,及时向灾区发放救灾物资,并定期向抗旱防汛指挥部报送物资储备情况。
(10)其它各有关部门按照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配合相关部门共同完成抗旱救灾任务。
5.2.4、协调指导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协调全县的抗旱工作,抽派干部赴抗旱第一线,督促指导抗旱工作,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科学配置水资源。组织专家进行会商,制定合理调配水源措施,严格计划用水,加强节水措施,制定高耗水行业关停或限水计划,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同时及时向上级机关汇报旱情情况,请示抗旱指令。
5.2.5、方案启动
当发生特大干旱时,按照抗旱预案启动各项应急抗旱措施,各有关部门要为抗旱做好一切服务,及时解决抗旱物资供应及电力供应,水务部门要组织抗旱服务队到抗旱一线,维修抗旱设备,运送抗旱器材,搞好后勤服务。启动特大干旱水量调度方案:在水源保护区应急打深井,补充地表水;全力开动所有灌溉工程,积极提、引、蓄;对山区无水源地区实行应急送水,保证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同时启动特大干旱节水限水方案:农村灌溉水定额降低20%;暂停高耗水工业用水;限制或者暂停洗车、浴池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限时或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另外根据气象条件,积极组织人工降雨工作。
5.2.6宣传动员
抗旱信息的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审核发布。信息发布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采取新闻报道、授权发布、新闻采访、召开记者招待会等方式,宣传各地各部门抗灾救灾情况,宣传抗灾救灾政策和方针,提高公众防灾减灾能力。抗旱宣传工作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协调各宣传部门,宣传和推广抗旱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大力弘扬在抗旱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激发人民群众抗旱救灾的热情,使全社会人民都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来。同时通过媒体宣传法治意识和全局意识,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依法进行抗旱。
5.3 二级预警响应
5.3.1工作会商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接到旱情、灾情报告后,报县政府并召开抗旱工作会商会议,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参加,分析旱情发展动态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启动抗旱预案,分阶段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应急工作,并发出抗旱救灾紧急通知,要求各行业,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5.3.2工作部署
县政府宣布进入严重抗旱期。下发紧急通知,动员所有单位紧急行动起来,协助灾区进行抗灾救灾工作。并派出专家组赴抗旱一线指导抗旱工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密切跟踪旱情、灾情,对旱情灾情及时报送,并做好旱情预测和重点工程调度。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及镇(办)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向县指挥部报送旱情、灾情信息,县指挥部在县广播电视上及政府网站上发布旱情信息及抗灾措施。
5.3.3部门联动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加强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协调各部门筹集、调运抗旱救灾资金和物资,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开展抗旱救灾工作,督促落实各项抗旱救灾措施,维护灾区社会的稳定。
(1)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旱灾情消息,及时了解、掌握、统计旱灾情及发展趋势、抗旱工作情况;向县政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报告旱灾情信息和抗旱救灾情况,提交抗旱决策建议;填报旱情报表,部署指导各级抗旱服务组织投入抗旱。
(2)县气象局发布干旱监测、预报等气象信息。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降雨、蒸发、气温、土壤墒情等情况,并分析未来的天气形势和发展趋势,提出抗旱建议,不失时机地开展大规模的人工增雨。
(3)农业部门负责调查、收集、统计农作物灾情,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旱情及作物的受灾情况。做好抗旱救灾所需化肥、种子、农资的调拨供应工作。指导灾区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组织实施农业救灾措施。
(4)水务部门加强抗旱水源的管理,掌握水利工程蓄水和河道来水情况,优先保证农村人畜饮用水和县城区用水,做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科学调水工作,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水资源,千方百计扩大抗旱灌溉面积,并抓好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管护,积极检修抗旱设备,组织实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抗旱应急工程修复。同时加强水政执法工作,及时调处水事纠纷,办理水事案件。
(5)县财政局下拨抗旱救灾经费,并指导、督促受灾县区做好抗旱救灾资金的使用、发放工作。
(6)县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检查核实灾情,及时筹措救灾物资,发放救灾款,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7)县卫生局及时检查、监测灾区饮用水源,指导群众做好水质消毒,保证饮用水安全,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8)新闻宣传部门按照县抗旱防汛指挥部的部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宣传工具,加强灾情报道和抗旱救灾的宣传工作。
(9)县供销等部门做好抗旱救灾物资供应工作,及时向灾区发放救灾物资,并定期向抗旱防汛指挥部报送物资储备情况。
(10)其它各有关部门按照县抗旱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配合相关部门共同完成抗旱救灾任务。
5.3.4协调指导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协调全县的抗旱工作,抽派干部赴抗旱第一线,督促指导抗旱工作,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科学配置水资源。组织专家进行会商,制定合理调配水源措施,严格计划用水,加强节水措施,制定高耗水行业关停或限水计划,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同时及时向上级机关汇报旱情情况,请示抗旱指令。
5.3.5方案启动
当发生严重干旱时,按照抗旱预案启动各项应急抗旱措施。有关部门要为抗旱做好一切服务,及时解决抗旱物资供应及电力供应,水利部门要组织抗旱服务队到抗旱一线,维修抗旱设备,运送抗旱器材,搞好后勤服务。
启动严重干旱水量调度方案:在重灾区根据可开采水量,应急打井,补充地表水;全力开动灌溉工程,积极提、引、蓄;对山区无水源地区实行应急送水,保证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同时启动严重干旱节水限水方案:农村灌溉水定额降低15%;限制或者暂停高耗水工业用水;限制或者暂停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另外根据气象条件,积极组织人工降雨工作。
5.3.6宣传动员
抗旱信息的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审核发布。信息发布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采取新闻报道、授权发布、新闻采访、召开记者招待会等方式,宣传各地各部门抗灾救灾情况,宣传抗灾救灾政策和方针,提高公众防灾减灾能力。抗旱宣传工作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协调各宣传部门,宣传和推广抗旱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大力弘扬在抗旱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激发人民群众抗旱救灾的热情,使全社会人民都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来。同时通过媒体宣传法治意识和全局意识,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依法进行抗旱。
5.4 三级预警响应
5.4.1工作会商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接到旱情、灾情报告后,总指挥主持召开会商会议,有关成员参加,分析旱情,发出通知, 视灾情启动抗旱预案。
5.4.2工作部署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主持召开抗旱专题会议,部署抗旱工作,根据需要确定为中度干旱,下发通知。做好旱情预测预报,做好重点工程调度,动员旱区群众抗旱。县防办及时对旱情进行报送。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为局部较重灾区调拨抗旱物资。县防指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5.4.3部门联动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加强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按照预案做好抗旱工作。
(1)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旱灾情消息,及时了解、掌握、统计旱灾情及发展趋势、抗旱工作情况;向县政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报告旱灾情信息和抗旱救灾情况,提交抗旱决策建议;填报旱情报表,部署指导各级抗旱服务组织投入抗旱。
(2)气象部门发布干旱监测、预报等气象信息。向县抗旱防汛办提供降雨、蒸发、气温、土壤墒情等情况,并分析未来的天气形势和发展趋势,提出抗旱建议,不失时机地开展较大规模的人工增雨。
(3)农业部门负责调查农作物苗情,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作物的种植结构、种植面积、生长时期,分析旱情对作物的不利影响。做好农业生产所需种子、农资的调拨供应工作。根据旱情发展情况,适时进行农作物改种和补种,推广应用有关抗旱农业新技术,制定农业救灾措施并组织实施。
(4)水务部门加强抗旱水源的管理,掌握水利工程蓄水和河道来水情况,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做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科学调水工作,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水资源,千方百计扩大抗旱灌溉面积。
(5)县供销等部门做好抗旱救灾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工作,并定期向防汛抗旱指挥部报送物资储备情况。
(6)财政、民政部门做好抗旱资金筹措、发放及救灾物资的发放工作,做好受灾统计。
其他有关部门做好各自相应的工作。
5.4.4协调指导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协调指导本县区的抗旱工作。在水资源科学配置方面,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农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并组织各部门专家进行会商,科学合理调配水源,严格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加强对水源的管理,加强灌区工程管理,及时配备应急水源工程,因地制宜的搞好调度,及时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抗旱情况。
5.4.5方案启动
当发生中度干旱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为抗旱做好服务,及时解决抗旱物资、资金、电力供应等问题,组建和完善抗旱服务队,深入抗旱前线,维修机电设备、运送抗旱器材、做好后勤服务。按照抗旱水量调度方案和节水限水方案综合平衡水资源利用,在受旱区域降低10%的灌溉定额,通过打井、开采地下水、补充地表水,采取节水灌溉措施满足灌溉。按灾情和国家有关规定,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援抗旱救灾工作。
5.4.6宣传动员
抗旱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做好抗旱宣传工作,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和推广抗旱先进经验及做法,减轻旱灾损失,取得抗旱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同时通过媒体宣传法治意识和全局意识,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进行依法抗旱。
5.5 四级预警响应
5.5.1工作会商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接到旱情、灾情报告后,对旱情进行会商,分析旱灾情。
5.5.2工作部署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掌握旱情发展趋势,了解、统计受旱情况,发布旱情通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报告旱情,提交抗旱决策建议;填报旱情报表。
5.5.3部门联动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加强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协调各部门做好抗旱工作。各部门各负其责,做好各自相应的工作。
5.5.4协调指导
县防指统一协调,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农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加强对水源的管理,加强灌区工程管理,配备应急水源工程,因地制宜地搞好调度,及时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抗旱情况。
5.5.5方案启动
当发生轻度干旱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为抗旱做好服务,及时解决抗旱物资、资金、电力供应等问题,要组建和完善抗旱服务队,深入抗旱前线,维修机电设备、运送抗旱器材、做好后勤服务。在受旱区域降低5%的灌溉定额,通过打井、开采地下水、补充地表水,采取节水灌溉措施满足灌溉。
5.5.6宣传动员
抗旱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及时通报旱灾发展情况,宣传和推广抗旱先进经验及做法,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抗旱积极性,取得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同时通过媒体宣传法治意识和全局意识,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进行依法抗旱。
5.6 响应结束
如有有效降雨,旱情缓解,停止抗旱应急响应。
6 后期处置
6.1 损失评估
抗旱工作结束后,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召集气象、农业、水务、民政等单位进行旱灾影响及评价分析。
6.2 灾民救助
灾民救助工作由县民政局负责,及时组织救灾赈灾。
7 保障措施
7.1 资金保障
抗旱资金由省市拨付和县上自筹组成,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分配抗旱资金的使用,由县财政局专项管理资金,经县财政局、水务局联合发文才能使用,不得随意挪用,要全部用于抗旱救灾。
7.2 物资保障
确保物资到位,是解决燃眉之急、做好抗旱工作的基础。物资部门要做好救灾备荒种子、救灾化肥、救灾柴油、饲料、动物防疫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机械动力、电力、燃料的储备等工作,配合永久性蓄、引、提灌溉工作,抗御旱灾,是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人民生活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7.3 应急备用水源准备
应急水源为全县23座水库、渠道、机井、水窖等,水库、渠道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调度,机井、水窖由镇(办)管理,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统一调度。
7.4 应急队伍保障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抓好社会化抗旱组织体系的建设,加大抗旱服务队建设的力度。由县人武部和消防大队官兵组成抗旱救灾队伍和应急送水队伍,各镇(办)也要组织人员组成应急队伍救灾和送水,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调度安排。
7.5 技术保障
旱情监测、评估和抗旱技术由县水务局、县气象局、县民政局、县农业局等单位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召集。具体措施为:
(一)有水源地:一是谢湾、姬家河、张坪水库要开足马力,加大流量,昼夜抢灌,一举达到有效面积。二是充分发挥渠、库、塘、泵、站等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抽、引、提相结合的办法,千方百计扩大灌溉面积。三是农民自备的小型提水灌溉设备要想方设法、多浇多灌,迅速形成千条“白龙”下河沟、抗旱夺丰收的局面。四是各镇(办)组建抗旱服务队集中全部设备和人力,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流动抗旱服务,发挥流动抗旱服务的优势。五是大力推广和示范抗旱服务新技术、新局面。因地制宜的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
(二)无水源地:由县、镇(办)组织人力开展送水工作,保证人畜饮水安全。
7.6 宣传与培训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经常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向人民群众宣传节水知识,普及抗旱技术;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定期对各镇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镇(办)技术人员再对群众进行节水知识、抗旱技术进行培训,达到人人知晓。
8 附 则
1.各镇(办)可根据本预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编制、审批
本预案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编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经批准的抗旱预案,须报上一级抗旱指挥机构备案。
3.预案修订
抗旱预案启用后,应当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予以修订、完善。一般情况下每3年修订一次,特殊情况下及时修订。修订后的抗旱预案需按原程序报批。
4.责任追究
对在抗旱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5.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解释。
6.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件:1.洛南县水库塘池蓄水情况表
2.洛南县水利工程设施情况表
附件1
洛南县水库塘池蓄水情况表
名称 |
水库座数(座) |
水库蓄水量(万m3) |
塘池蓄水量 |
总蓄水量 (万m3) |
|||||
十万 至百万 |
百万 以上 |
合计 |
十万 至百万 |
百万 以上 |
合计 |
(座) |
(万m3) |
||
城关街办 |
3 |
|
3 |
79.3 |
|
79.3 |
80 |
18.7 |
98.0 |
四皓街办 |
|
1 |
1 |
|
239 |
239 |
34 |
8.7 |
247.7 |
永丰镇 |
2 |
3 |
5 |
95 |
493.4 |
588.4 |
9 |
11.45 |
599.85 |
洛源镇 |
|
|
|
|
|
|
|
|
|
保安镇 |
1 |
1 |
2 |
10.5 |
955 |
965.5 |
5 |
0.38 |
965.5 |
景村镇 |
6 |
|
6 |
121.4 |
|
121.4 |
12 |
1.24 |
122.64 |
柏峪寺镇 |
1 |
|
1 |
19.5 |
|
19.5 |
|
|
19.5 |
古城镇 |
3 |
1 |
4 |
62.9 |
107 |
169.9 |
13 |
23 |
192.9 |
三要镇 |
|
|
|
|
|
|
3 |
6.78 |
6.78 |
高耀镇 |
|
|
|
|
|
|
1 |
4.5 |
4.5 |
灵口镇 |
|
|
|
|
|
|
8 |
4.5 |
4.5 |
石坡镇 |
|
|
|
|
|
|
|
|
|
寺耳镇 |
|
|
|
|
|
|
|
|
|
巡检镇 |
|
|
|
|
|
|
|
|
|
石门镇 |
1 |
|
1 |
30 |
|
30 |
7 |
2.7 |
32.7 |
麻坪镇 |
|
|
|
|
|
|
2 |
2 |
2 |
合计 |
17 |
6 |
23 |
418.6 |
1794.4 |
2213 |
174 |
83.95 |
2296.95 |
附件2
洛南县水利工程设施情况表
名称 |
抽水站(处) |
水井总数(眼) |
已配套机电井(眼) |
备注 |
|||
电灌站 |
机灌站 |
机配井 |
电配井 |
合计 |
|||
城关街办 |
10 |
|
274 |
|
189 |
189 |
|
四皓街办 |
3 |
|
150 |
|
71 |
71 |
|
永丰镇 |
1 |
|
100 |
31 |
|
31 |
|
洛源镇 |
1 |
|
82 |
|
20 |
20 |
|
保安镇 |
|
|
218 |
|
82 |
82 |
|
景村镇 |
2 |
|
352 |
|
210 |
210 |
|
柏峪寺镇 |
1 |
|
98 |
|
|
|
|
古城镇 |
6 |
|
416 |
2 |
63 |
65 |
|
三要镇 |
2 |
|
138 |
|
36 |
36 |
|
高耀镇 |
2 |
|
48 |
|
10 |
10 |
|
灵口镇 |
|
|
165 |
4 |
59 |
63 |
|
石坡镇 |
9 |
|
117 |
|
179 |
179 |
|
寺耳镇 |
|
|
35 |
|
1 |
1 |
|
巡检镇 |
|
|
7 |
|
|
|
|
石门镇 |
1 |
|
214 |
11 |
46 |
57 |
|
麻坪镇 |
5 |
|
104 |
3 |
13 |
16 |
|
合计 |
43 |
|
2518 |
51 |
979 |
10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