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应急管理
从“倒春寒”看城市韧性:地方政府春季应急能力建设新思路


2025年2月,多地遭遇近十年最强倒春寒,气温骤降20℃、电力负荷激增与交通瘫痪等现象,暴露出部分城市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这种季节性气候突变不仅考验着城市基础设施的物理韧性(如供暖管网抗冻能力),更折射出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三大短板:一是预警响应滞后‌:部分区域气象数据与应急预案脱节,基层应急物资储备不足‌。二是跨部门协作低效‌:交通、能源、医疗等系统应急联动存在信息壁垒‌。三是社会参与度不足‌:社区自救互救能力薄弱,特殊群体救助网络未全覆盖‌。

春季应急能力建设的四大创新路径

(一)动态风险预警系统升级

1.搭建“气象+民生”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供电、供水、供暖等生命线系统的脆弱节点。

2.建立分级预警触发机制,将气温波动阈值与学校停课、交通管制等决策直接挂钩。

(二)平急转换机制再设计

1.推广重庆“平急双轨制”经验:日常由安委会统筹风险排查,极端天气时由应急委直接调度资源。‌

2.在社区层面设置“弹性应急空间”,学校体育馆、商业综合体可快速转为临时庇护所。‌

(三)社会韧性网络构建

1.开展“家庭应急能力认证”,通过物资储备清单与技能培训提升居民自救能力‌。

2.培育民间应急救援队,与消防、医疗系统形成“15分钟应急服务圈”。

(四)科技赋能智慧响应

1.应用地下管网智能传感器,提前预判管道冻裂风险并自动启动融冰程序‌。

2.试点无人机群应急配送网络,解决山区、老旧小区“最后一公里”物资投送难题‌。‌‌‌

当倒春寒从“黑天鹅”渐成“灰犀牛”,城市应急管理需跳出被动应对模式。通过基础设施韧性迭代、组织架构弹性重塑、社会力量协同激活的三维升级‌,方能锻造出“春寒不侵”的城市韧性,让市民在冷暖交替中始终触摸到城市的温度。